帮助 
您好,欢迎光临 book.cqfuzhuang.com 服装书城 [请登陆注册] 支付方式 | 缺书登记 | 联系我们 
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定单号查询:
  热门关键字企业管理 女装款式 服装设计 服装画 服装软件 服装表演 服装材料 服装制版
  缩小范围搜索
书 名:
作 者:
出版社:
价 格: -
出版时间:
至:
 
图书排行榜

茶艺赏析

茶艺赏析

作者:周爱东 郭雅<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27

最近浏览过的图书
 图书分类 所有分类 > 文学/艺术 > 中国古诗词
     
    怀我好音--诗词体裁与唐宋名篇鉴赏
    作  者: 蔡义江,蔡国黄 编 出版日期: 2008-8-1
    I S B N:9787533925840 开  本:16开
    出 版 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所属类别:所有分类 > 文学/艺术 > 中国古诗词
    现  价:¥42
    状  态: 销售中
    立即购买 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内容简介   前言   章节目录  
    应重视诗词体裁研究
    (代 序)
    尽管对中国的韵文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大家的看法不尽一致,但韵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而且是就文学形式的体裁特点而言的,这大概不成问题吧。由此想到对古典诗词的研究,体裁特点也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方面。
    以往对诗词的研究,多从一般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有人称之为纵向研究;现在,又有人提出还应进行横向研究,研究文学在这一时代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然后把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结合起来。这自然是能使研究工作深入的很有卓见的建议。但我觉得这还不够,还应该把文学的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结合起来。
    诗歌形式的研究(包括研究它与内容的关系),我以为不能不注意诗歌的体裁。以往的研究,多半总是只注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有用什么表现手法,诸如比喻、象征、想象、夸张,或者语言精炼含蓄,自然流畅、有节奏感,用典或白描,以及艺术风格如何等等,却很少结合体裁特点加以论述,即使谈到体裁,也只限于诗律学的范围。似乎一首近体诗与一首古风的差别,就在于一则有字句限制、格律规定,一则没有;律诗与绝句的差别,似乎只是律诗八句,绝句四句,“绝乃律之半”。这样,就很难说明律、绝同是近体,为什么杜甫的律诗(尤其是七律)笔力劲健,人难匹敌。而他的绝句就未能称雄于一时;李白写绝句是拿手,而写律诗(尤其是七律)则非其所长。边塞诗派总擅长歌行,田园诗派多工于五言短诗。王维的《夷门歌》、《陇头吟》、《老将行》、《燕支行》诸作,和他的《辋川集》、《皇甫岳云谿杂题》组诗,不但题材各别,风格迥异,选择的体裁也是不同的。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与歌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极自负的话,可是一则从容和缓,一则奔放不羁。如此等等,也都与选择诗的体裁特点有关,而决非平平仄仄的格律常识可说明的。
    我国传统的诗学是很讲究体裁特点的,对诗的各体都有过不少论述,有的是说得相当精辟的。这也许与他们自身都有创作实践经验有关。现在研究诗词换了路子,多不注意及此,这是一个缺陷。
    京剧、越剧、歌剧、舞剧、话剧……虽然同是舞台剧,如果不顾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而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比较和评论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是很难说得中肯的。研究诗歌,也必须弄清各体的特点和适应性,道理是一样的。可惜这方面的研究,已长期被忽略、冷落了。我在杭大任教时,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过“唐诗体裁研究”的课,就是想引导学生也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我发现上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学生,有的还弄不清乐府与古、近体诗究竟是什么关系。最近,读到一篇发表出来的文章,在谈唐诗的体裁种类时,把七言古体与歌行体分作两类。其实,这是不妥当的。在唐代,歌行就是七古,七古都叫歌行,并非两类。那时,五古、七古的名称还没有,所谓古体、往体、古风、古诗,是指唐以前就有的声调未协的五言诗;而七言诗和长短句诗,唐以前除了个别诗人如鲍照等仿乐府歌行而作外,一般诗人都不写或很少去写,七言成为文人普遍创作的一种诗体还始于唐代,而长短句诗成为文人普遍创作形式则始于盛唐。所以唐人不把七言称作古体,而只叫歌行。宋元之后,称之为七古,那也只是因为乐府歌行对唐来说,是古已有之的。这一点,明代的唐诗学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的《体凡》篇中已经提到了;我最近有一篇《什么是歌行?》的文章发表(《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1期),也说了这方面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诗歌体裁是应该充分利用前人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加以系统研究的一个领域,只要深入下去,一定会有很多发现的。我准备继续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一起来共同研究它。
    (原载《中国韵文学刊》总第1期“韵文笔谈”栏目,题作《诗歌形式的研究不能不注意诗歌的体裁》)

    治学杂谈——读懂并不容易
    治学之道,人人各异,悟性高低,功力深浅,成就亦自不同。自知学浅识陋,应邀为文,不无惭愧。又所言多半常识,非有高见;片言断想,不成系统,姑且称之为杂谈。

    喜欢古典诗词的年轻人,常以为读懂诗词容易,特别是在现在各种注释本已出版得比较多的情况下,以为遇到难懂的词句,看一下注释就解决了,所以总把注意力集中在看人家如何评析鉴赏上,而忽略自己细心研读原作。我以为这不是有效地提高自己对诗词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的好办法。出色的评析鉴赏,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除理解词义外,还应包括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这一最基本的功夫,要做到家并不容易。翻看前人的诗评、词评,就会发现有的评说由于对作品理解有偏误,而说不到点子上;今人的鉴赏文章,情况更严重,一首几十字的诗词,可以写上几千字的文章,可仍不免在理解原文上出错。试举数例如下: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诗:“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相逢京洛浑依旧,惟恨缁尘染素衣。”玉妃,即杨贵妃,因其白净而喻梅花。诗的后两句用典,有注本引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谢朓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这都不错。但说到句意时称“这两句是以梅花一尘不染的品格自励”,就误解了。其实,用此典是因为诗咏“水墨梅”的缘故。真梅是白的,画梅是黑的,所以用素衣化缁典,同题后一首诗有“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语可证。
    陆游《度浮桥至南台》七律前半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南台,岛名,在福州外闽江中,亦称“南台山”。有人因“九轨(谓往来车多)”句写“度浮桥”,便以为“千艘”句写所见江上船只众多景象,其实是误解。原意两句都写浮桥,浮桥无墩,桥面架于一字排开的许多船上,故谓。可见,读诗词一点也粗心不得。其中近体诗、词的题目、小序尤须留意,古人从不随意题写,有时那几个字、一两句话,便成一篇内容的纲。这一点,读多了就会知道。
    再如辛弃疾《满江红&#8226;题冷泉亭》词,是题在杭州灵隐飞来峰脚下的冷泉亭上的,其结尾说:“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有笺注说:“‘吾家’,指济南。”这是想当然的解说,是不对的,问题出在没有弄懂句意。后来写鉴赏文章的人便据此而说冷泉亭景物“有和作者家乡(济南)相似的地方”,作者是恨“故乡永远回归不得,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是“触景怀旧”等等。辛弃疾突骑渡江归宋后,从未说过怀念沦陷的山东家乡而可惜回不去的话,反而自辩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怎么现在却恨起“在南方作客”来了呢?这是说不通的。再说“本吾家”三字也不能解成“似故乡”,它是与“今为客”相连对举的,意思是说,本来就是自己家里的,现在反而当作客人了。这指什么呢?指“此中风物”,即飞来峰。题冷泉亭,必咏飞来峰,亭在峰下,是一回事,此亭至今仍悬一楹联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相传“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淳祐临安志》)故飞来峰又称鹫岭。辛词上阕末云:“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已说不信峰从国外飞来。下阕结尾,照应此说,谓此山本自家所有,今反以外来客视之,所以为恨耳。这是在借题发挥,写自己的牢骚。南宋当局歧视稼轩等南归人士,称他们为“归正人”,时时防范并限制其职权。稼轩不满,故借词寓意,仿佛是说:我等本大宋臣民,冒死南归报国,奈何执政强分正邪,视若外人,使我辈长寄人廊庑之下耶!
    误解文意,学者也在所难免,并非都是没有根底的年轻人,故言读懂并不容易,真正理解了,评析、鉴赏自然也就不难了。
    应重视诗词体裁研究(代序)
    上编 诗词体裁
     古风
      “古风”的所指
      兴起与演变
      感遇诗
      山水田园诗
      新乐府
      短古
      长篇
      与律诗的界线
     歌行
      歌行的名称
      歌行与乐府
      歌行的流变
      歌行的作法
     律诗
      律诗的题目
      题目与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目写
      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
      题目或主要题意须“开门见山”,即在首联中便写出
      律诗的章法
      首联起
      颔联  承
      颈联  转
      尾联合
      律诗的句法字法
      律诗的因拗取峭
     绝句
      绝句的名称
      绝句的兴起
      绝句的特点
      少:时间上,过程短暂;空间上,画面干净
      小:借细节或琐事来表现诗旨
      了:语言明白,一看就知,一听就懂
      常:常见、常有、带普遍性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藏:含蓄,耐人寻味,不一览无余,言有尽而意无穷
      长:韵味悠长,情意绵长,一唱三叹有余音
     词
      词的兴起
      词的名称
      词与乐府的根本区别
      词与诗在体裁特点上的区别
      词的发展与演变
      曲
      曲的名称及其含义
      曲的豪放派
      曲的清丽派
    ……
    下编 诗词鉴赏
     盛唐三大家诗探胜
     宋词解读
    附录
     杂论
     乙夏承焘师
     治学杂谈
    后记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主题:
    内容:
    等级:
     
     
    1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价格 状态  
    唐诗 丁朝阳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3-6 ¥29.8 销售中
    宋词 王学典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4-6 ¥32 销售中
    金代词人群体研究 李艺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1 ¥26 销售中
    宋词意译新探 包杰 著 2008-7-1 ¥18 销售中
    花间词品论 齐鲁书社 ¥26 销售中
    宋刊陶靖节诗 福建人民出版社 ¥35 销售中
     
       帮助中心
     
    Copyright©2008 book.cqfuzhuang.com 重庆服装网版权所有
    电话:023-63800591 传真:023-63800591 投诉:023-63800591 邮箱:admin@cqfuzhuang.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备案可证》渝ICP备10003800号